书架
|
登录
精选
男生
女生
出版
分类
排行
现代言情
青春校园
古代言情
玄幻
都市
玄幻言情
奇文
VIP
精选
男生
女生
出版
分类
排行
现代言情
青春校园
古代言情
玄幻
都市
玄幻言情
奇文
VIP
频道
出版
男频
女频
类型
小说
文学
历史
传记
青春
励志
社科
心理
经济
管理
理财
文化
旅游
美食
时尚
健身
孕产
少儿
科学
科普
医学
教辅
外语
工业
宗教
哲学
军事
艺术
修养
养生
两性
家居
建筑
法律
农业
休闲
体育
外文
计算机
国学经典
掌阅公版
政治
其他
全部
免费
特价
VIP
热门书籍
|
最新上架
|
评分最高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楚辞总集
屈原
本周9人在读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贾谊、王褒、刘向等人的经典之作。先秦时代,湘楚大地诞生了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诗歌形态,既传承《诗经》余绪,也更加瑰丽、壮阔,语言奇美,想象奇特,构思奇绝,被称作“楚辞”、“骚体”。至于其中的代表,自然便是屈原、宋玉,其作品具有深邃的内涵、丰富的想象、惊人的辞藻,以及炽热的情怀。汉代的刘向整理这些作品,又添加后人的“拟骚”之作,形成一部完备的楚辞总集,传承至今,始终是欣赏《楚辞》的经典读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本周61人在读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56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纳兰性德词集
纳兰性德
本周7人在读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本周74人在读
本书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诗经·颂
佚名
本周13人在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本书为“诗经”第三部分“颂”,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山海经
佚名
本周67人在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海上花列传
韩邦庆
本周8人在读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著名小说。它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后世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英语、国语,国语版新命名为“海上花”,分为“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部。
红楼梦(无注释版)
曹雪芹
本周41人在读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水浒传(无注释版)
施耐庵
本周32人在读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被后人归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其内容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红烛(无注释版)
闻一多
本周1人在读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全诗构思精巧,想象新奇,语言形象生动。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闻一多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