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提到自己的职业,你是否感觉它就好比一场无休无止的旅行,虽然设定了目标,终点却遥不可及?“目标”犹如山巅:云山雾罩般看不清楚,假如你开始奔跑,以为可以看清远处那个模糊又非同一般的目标。当你抵达终点,疲惫不堪时,以为自己将水到渠成地实现职业生涯的涅槃。在学校读书时,或许曾有人告诉过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目标。于是,你不辞辛苦,朝九晚五。相信总有一天将获得回报。当我们职业晋升、薪酬上涨,有了发朋友圈的动力时,我们都更加确信,自己终将享受风平浪静的圆满职业状态。

但是,万一这种状态其实并不存在呢?如果抵达终点后,发现一切并不圆满,该怎么办?长时间的攀登途中,你是否真正地想过,成功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是每一天累积的小小成功,是单调枯燥的日常事务,还是沿途中的某个选择?万一山顶上的目标所带给你的感受或目标本身都不是当初自己所期待的,你该如何是好?如果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而且还有可能完全误解成功的关键内涵,那该如何是好?这将会是一场多大的骗局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除非你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否则,工作是多数人逃不掉的。我在学校里学到的就业指导,到毕业时就过时了。2007年,当我还在读大学时,就参加了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取了许多教师和律师的指导手册,但到毕业时,我对真实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例如,毕业后我从事的工作,在领取就业指导的那一年还没诞生呢。

我还后知后觉地意识到,选择一份工作只是令人心慌,选择一份终身从事的工作才令人担忧。有人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你有能力探索实现梦想的路径。有人则鼓励我选择一个研究课题,精通一门学科。但是,我在职业生涯上获得的成功都归功于各种各样的项目、目标和选择。你不必只选择一份工作或只精通一种技能。事实上,斜杠生活方式能够带来无穷的好处和可能性,于是这本书应运而生。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零工经济(Gig Economy)方兴未艾。字典对它的定义是“与稳定工作相对的,短期合同或自由职业普遍存在的用工市场”。在美国,预计到2020年,自由职业将为近一半就业者提供部分收入。然而,这也多少会导致一些人手忙脚乱:在最后一刻才赶制出计划,无法保证工作时间的“零时工合同”(zero-hour contract)。多重职业不是要求人们应付好这一切,我们需要注意,零工经济的势头有增无减。斜杠人士需要选择和制定计划,主动进攻,用足够的自由时间承担多种各类项目,而不是被动地被他人步步紧逼。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斜杠生活方式的内容是:同时进行多项不同的工作,有多元化而非单一的收入渠道。当然,这也会让我们更难回答诸如“你做什么工作?”这类问题,但是,你的身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职业称谓。它能够更全面地指出你是谁,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收入来源和你的日常喜好。这些通过“连字符”构成你的身份。你是一个职场变色龙,根据不同的人物改变自己、塑造自己。

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尽管工作不一定能够决定我们的身份,却占据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的一生中,有完整的12年都在工作,有15个月的加班时间。现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或许,这已经不算稀奇。在一个科技无所不在的现代职场中,在一个终日追逐可望不可即的终点线的世界,我们需要脱颖而出,实现符合自己心意的成功,该如何让自己更快乐,更有成就感?我们该如何着手开始一项我们津津乐道,却不知从何处入手的副业?在一个70亿人口互联互通的地球村,我们如何脱颖而出?我们该如何创造独特的生财之道?当一套过时的体系已经失效,大多数人无法从中获益,失望的我们该如何主动出击?我想通过这本书,帮助你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改头换面(职业、生活方式、科技)的窗口期转瞬即逝。我们没有坐下来歇一歇、想一想的时间。即使有这个时间,我们也难免感到未来对我们施加的焦虑感和紧迫感。我们始终在思考职业2.0升级版。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从事的职业,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为自己创造出安全感。科技的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但是,科技让我们能够自学新技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创造个人品牌,吸引源源不断的工作机会。

多重职业以务实的态度审视我们如何重塑自我、重塑工作场所、重塑环境、重塑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本书第7章会提到具体的方法。多重职业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旧习惯,提出更多问题。我们需要制定自己的规划,摆脱局限于一项事物或一个框框的束缚感。时光流逝,精通一项技能已经无法保证后半生高枕无忧了。

多重职业做不到:

·指导你如何成为博主/模特/DJ-如果你有别的想法,我很抱歉

·只适用于对千禧一代斜杠青年

·鼓励导致安全感缺失的跳槽

·教你如何成为自由职业者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手册

多重职业可以做到:

·探讨如何在新的工作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反思过往的工作传统如何阻碍了我们的发展

·指出同一时间完成多项任务的方法

·引导对成功的个性化新定义

·如何使用技术,在未来的职场实现自我提升

·用同样的时间,减轻工作量,增强创造力

感谢科技,我们具备了对抗传统的能力。科技给予我们更多自由,这种自由是我们曾经孜孜以求的。我们能自由地界定工作时间,使用工具和设备完成规划好的任务,只需要轻点鼠标,我们就能和地球村的其他村民交流。互联网世界同样有着兴衰起落,例如,大开本高端杂志退出舞台,社交平台照片墙(Instagram)成为普通人晒出自创杂志的平台;传统的社会名流不再吃香,普通小人物在互联网上声名鹊起。即使没有传统的资金来源渠道,只要有无线网、众筹和创意,哪怕是在自己的卧室里,我们也可以开始创业。不是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征服世界,但是,许多人愿意尝试实现自己的创意,作为一项副业也挺好,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

伴随着新行业的兴起,市场鸿沟也日益扩大。小微企业创业社交和咨询网站(Enterprise Natio)的创始人艾玛•琼丝( Emma Jones)称,过去几年中,英国的创业率不断打破原有记录,“2012年的这12个月里,英国诞生了50万家创业企业,2016年,60万人创办了有限公司。”这些数字十分惊人。我陆续开办了各类讲座、研讨会,有许多与人们交流的机会,那些主动开展副业的人令我备受启发。我还记得在2016年,我举行了一次研讨会,来参加的人背景各不相同,有87岁高龄的老奶奶,她希望设立自己的网站,出售自制编织品;也有年仅12岁,想通过讯佳普(Skype)教其他国家的同龄小伙伴小提琴的女孩。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都有创业梦。

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当前,自由职业经济正在崛起。互联网无国界,在线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最终,在聊起工作时,我们会自问:“规则是谁定?”英国的生产效率是全欧洲最低的,比德国低27%,导致每年产生数十亿英镑的损失。科技改变了生活,但是,科技与工作的融合速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快。

每一个工作日中,平均每个美国职员把28%的时间花在邮件沟通上。根据 atlassian.com 网站的统计,每个月,我们把31个小时耗费在效率低下的会议中,73%的人在会议现场偷偷地做其他事情。《每日电讯报》报道了英国特许管理协会(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开展的一项民意测验,“雇员使用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iPads)在家工作,所以公司把年假取消了”。对于这个结论,我并不感到惊讶。当然,在办公室工作也有好处:可以在会议中和同事面对面沟通,与同事建立个人联系,更容易开展团队合作。

但是,当我坐在办公室时,我感觉自己在以各种方式浪费时间:不停地喝茶,同时收听三个不同调频的广播电台,“能不能借步说个事?”(事先说好的一个小时往往会变成两个小时)那些会议毫无意义,最终不过是一群效率低下的拖延症患者耗费了通勤成本。许多干扰因素让我无法专心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从上班途中拨打电话开始,加上在办公室里的坐班时间,我们的工作时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合约规定的工作量和总时长。研究表明,因为有了电子邮件收件箱,我们每日的工作时间从7.5小时延长到了9.5小时。我忍不住反思:如果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新开始规划我的工作时间,我会做出哪些改变?

许多工作的僵化本质往往一成不变,因此,我感到很失望,想要向传统的工作环境发出挑战。许多公司偏执地要求所有座位座无虚席,却从未考虑过个人的需求。快进到当下,我承接了许多份工作。但恐怕我无法轻易说出哪一份工作最轻松。有一阵子,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需要顾及各个方面的事务。斜杠青年(职业称谓之后加条斜杠的人群)无法专注于一份工作。如果要我不停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估计舌头都得打结。这么多年以来,我在自我介绍时总是支支吾吾,做不到骄傲地说出自己的职业。现在,我想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当初那些被视为缺陷的部分,现在反而成了你的闪光点。当我开始享受目前的工作方式,并为之取了一个名字(个体突围)后,生活立刻焕然一新了。无论是我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还是银行存款都得到了改善,对成功的定义也更加深刻。个体突围让我用一种过去从未想到的方式兼顾了一切事务。

的确,牺牲在所难免,未来的工作(见第8章)仍会向我们提出棘手又关键的难题,但是,我想在这本书中分享自己感悟到的教训和一些思考。我想记录下家庭与工作融为一体的过程,记录下如何做到兼顾两者而不精疲力竭。或许你很想做出改变,或许你想挑战自我,尝试体验弹性工作状态,或许你想再获得一份兼职工作,或许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曾经令你感到快乐的那份工作现在竟让你为此愤怒。无论面临着何种情况,我都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我们都有斜杠情结,我们只是需要一些指导,让斜杠生活变为现实。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实际行动。

或许你会条件反射式地回答:多种职业身份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但是,我不会在这本书里列出一长串的待办事项清单。这本书会告诉读者:如何利用技术减少工作量。科技始终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在学习科技(这是个体突围的关键内涵)。30年前,人们家里还没有电脑,如今,思科(Cisco)的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与互联网相关的“事物”总量已经超过人口总量。预计到2020年,互联网连接的事物总量将达到500亿。这个趋势并没有出现下降势头。数据处理技术能帮助我们减少工作量,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感兴趣的技能,兼职正成为国民性的消遣方式。

如果我告诉你,当我从一份工作的雇员变为身兼多职的斜杠人士后,相较于朝九晚五的工作,我的工作时长反而大幅度减少,同时,从多种渠道获得的收入总数并不亚于固定工作收入,你是否会感到惊讶?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突破现代工作环境的束缚,说清楚过去职场上的陈规陋习是如何破坏了工作满足感,让我们感觉身陷囹圄,无暇顾及其他的兴趣。

这本书认为,在当下,每个人都有创业梦,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这个梦。是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务实的开端,让自己的创意可以落地,于是,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是时候打破传统职场的枷锁了。谁规定我们必须分毫不差地依照规矩生活?新时代有新气象,也适合采取新的工作方式。

我们感到,在这个变动剧烈的时代,自己似乎是一个人在单打独斗,开山劈林,我们需要战胜不自信的心态。互联网给予我们一份工作,它有弹性的工作时间,我们可以有兼职,可以发展兴趣,把出行成本降到最低。但是,我们该如何以更大的视野看待这种情况?我们是否不好意思提出要求增加工作弹性的要求,为什么许多人依旧对这种要求抱有偏见?毕竟,根据自己的性格和职业针对性地选择多种身份标签,能够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分散到不同的事情上。这对我们有好处。

最近,我和许多兼职做出租车司机的人聊了很多。他们要么正准备上线自己的app,要么正在参加培训,希望日后成为飞行员或者作家。我还遇到了事业有成的医生,他正在接受培训,希望日后能够成为一名摄影师,这样一来,当他在山里医治病人时,可以过把兼职电影人的瘾。还有一名医生,完成手术后的下一秒就在自己的美食博客上发表文章。我们不需要为那些不关心员工、不舍得投资员工的公司打零工,而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增添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消费文化和新经济带来的一切机会。我们需要合适的副业。在传统职场,我们正日益变得脆弱和被动,因此,我们需要提升自己。我们需要让更多人听到这些对话,让现代生活方式为我所用,而不是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

斜杠人士并非是某一代人的专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努力回忆,至少分析自己的观点源于何处。我很好奇,如果自己是千禧一代,正奋力摆脱“雪花一代”的标签,又恰在2009年经济衰退时期从大学毕业,那么,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会成为我的全部追求。经济危机令人恐慌,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份副业,让自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保住饭碗。学生贷款和房贷危机影响的是一整代人,我并没有以线性的方式思考自己的职业,而是选择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父母们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路线。我们将会有很长的工作年限,我们的工作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彻底变革。

我心里也明白,科技变化日新月异,人类不可能始终跟上科技的脚步(或者完全明白对科技的利用之道)。这就好像我们正在和科技并肩而跑。我明白,工作和工作环境将会焕然一新,因为科技始终在变化和演进,我需要关注自我投资。如果没有什么能带来安全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学以及花钱学习新技能。我们应该学习那些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景色的技能,明白这些技能如何改变、增强和预判自己的行动。找工作或进行职业规划时,我们不应只顾自己,而应该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不应该沉湎于职业称谓、职场登记,而应该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这些职业身份能创造多大的价值。一些过去由工人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沿着职业阶梯稳步向上爬,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们能否像以前一样胜任接下来5年的工作,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不应该以线性方式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多使用“为什么?”或“如果……该怎么办?”而不是对此嗤之以鼻。

看吧,拥有多种职业身份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组合型职业就受到广泛欢迎了,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空雨衣》(Empty Rincoat)(1994年)中向大众普及了这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需要更新和进一步的推广。“组合型职业”这一术语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其内涵中增添科技、设计和互联网等关键词,而不是把各种松散的职业绑定就了事。当我迈出第一步时,并没有一本书能够为我提供组合方案,告诉我如何提高数据使用技能,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过上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给这种身份取了很多名字:跨学科工作、斜杠职业,我的朋友佛莱迪(Freddie)称之为多渠道——有多种收入渠道,你好像一个木偶操作师,操纵手中的引线,妥善地安排所有的职业角色。重要的是,在一个变化万千的职场中,这本书能够让你成为生存下去的适者。本书旨在使你的才能多样化,确保你能够获得一个最佳的职场位置,取得职业成就。毕竟,在当前的时代,非我们能掌控的事情太多了。所有的这一切憧憬都让我兴奋。我相信,在当下的职场中,我们的身份内涵丰富。拿起背包里的手机,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做起白日梦,并且顺畅地联络他人。我们目睹了其他人的锦鲤人生和商业成功,也不禁反问自己:我是否也可以做到?在互联网上,纷至沓来的消息渠道告诉我们:自己具有无穷潜力,这个想法令人讶异(有时候的确填满了我们的脑海),也令人深受启发。

由于互联网让职业竞争更加公平,你获得的机会并不于与其他人时,眼见别人开始创业或开启一项新的计划,你就会开始担忧被淘汰。我们的起跑线不逊色于他人。现在,我们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传播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观点日趋多元的世界,却鲜有人讨论如何利用好数据技术。我们需要更多地探讨资源利用、如何务实地迈出第一步。不久前,你可能需要先走进爱尔兰的一家银行,提出创意,申请贷款。现在,我们再也不需要这种事先的许可或首期投资了。我们可以说做就做,勇敢地承担风险,进行各种徒劳的尝试,即使没取得任何成果,这个世界也不会垮,因为在进行这些尝试时,我们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重点在于,我们获得了试一试的自由。

个体突围的宗旨是走好自己的路,过更幸福的生活。这个社会不断地告诉我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是很正常的。民治调查公司尤格夫(YouGov)发布的调查结果表明,在2015年,有37%的英国工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标准晚报》(Evening Standard)在一篇报道中称,有80%的伦敦人厌恶自己的工作,彭博社(Bloomberg)近期的报道指出,当你过了35岁后,就越有可能厌恶自己的工作。

最近,我认识了一些人,告诉他们我正在写一本书,他们的反应是:“人生而厌恶工作。只因为它是工作。”我立刻明白了他们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始终完美的工作,工作只会施加更多的牵绊,让你无暇顾及生活。你需要身兼多职,培养多种兴趣,不断地自我提升,应对各类挑战,在各个领域收获硕果。这有助于降低你的约束感。你将具备跨越障碍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你正积极地挖掘性格和职业上的潜能时,你也给自己腾出了歇一歇的机会。

我想写一本书,证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额外收入,创造个人价值,同时,我还要分享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我们只是需要有人告诉自己方法,以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我们认为,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我们就能寻找到最多的机会,这对于人际关系也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想要成为新科技的第一批使用者,你不需要非得是从小生长在大城市的千禧一代。例如,劳拉•米迪(Laura Mudie)在滨海绍森德镇(Southend-on-Sea)创办了“罗莎和博”(主营各类母婴用品的品牌)。当时,她还是一名助产科医生。朱莉•迪恩(Julie Deane)和她的母亲(Freda)在厨房里聊家常时产生了创业的点子,此后,便诞生了如今的剑桥包公司(Cambridge Satchel Company)。无论身在何处,你都可以随时上网,创造出有趣的事物。这就是本书的力量。你有多渴望自由,你的潜力就有多大。

个体突围提供各类方法,教会你开展职场生活。我希望它能成为你的职业指导手册。本书也教会你,如何在一个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的世界里,适应更多的工作。我们需要放弃一度自我灌输的观念,例如对自己的定位以及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要战胜一切恐惧,线上和线下的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需要发挥自身的长处,自己来定义成功。我们需要抛弃错误的观念,生命中不是只能有一份工作。在当前的世界和职场,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难以一时清除,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延长自己的职业寿命。这本书有助于增强工作的稳定性,确保在未来的几年、几十年中,无论面临何种不确定性,我们都不必担心失去工作。这本书告诉读者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最有效的载体,让自己的未来具备更大的弹性。 4vTkRIDE9smKQPXU5nw2qcuGPRBkpW+Rx08GTQSwRSZIBea8RWoJhHh0CIM3juq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