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家族何以传承

自西周以来,中国社会确立起自己的生产与文化特点:从生产形态来说,是农业文明;农业造成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家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家族成为中华民族的根。这同地中海起源的西方文明颇不相同。

定居的生活形态,人们朝夕相处,如何凝聚成一体,就需要确立秩序,讲究相互关爱与谦让。中国文化便是从这里出发,形成了一整套的人伦礼仪。这些文化传统对于家族的存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上看,创业一代的家族其后能够长期延续的少之又少。让我们从几个家族的兴衰荣枯来探讨其中的道理。

世运之明晦、 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清]张之洞《劝学篇·序》

世界古代文明最主要源于两种生产方式:农耕与游牧,二者迥然各异,形成的文化习俗也大不相同。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国度,几千年来让我们魂牵梦绕的是家,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成功失败,我们都依偎着家,时时都想着家,死了也要千里归葬,叶落归根。所以,家及其文化,对于中国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家是我们的根,家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家把我们的民族,把我们每一个人紧紧地凝聚起来,这个特点在其他国家是不容易见到的。

我们来看看西方文明,它的起源和中国不同。西方文明的起源地主要在地中海地区,那里土地比较贫瘠,物产也不丰富。当地人带着微薄的物产走向四面八方去销售,自古有比较发达的行商传统。他们乘船出海,有的捕鱼,有的做生意,整个地区人的流动性很大。因为流动性大,人与人见面的时候就必须把很多事情当时讲清楚,要把利益关系切割得泾渭分明。他们不会等到明天、后天才来谈,因为眼下一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相会。

中国则不同,是一个农业民族国家,人们在春天播撒了种子,就守着这块土地,守着这份庄稼,浇水灌溉,除虫拔草,一直等到秋天来临,才能收获果实。整整一年,人们相聚在一起,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天天聚在一起的人群,第一,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赶在当天划分清楚;第二,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划分清楚。因此,农业民族形成了处理事情的方式,大家要讲互让互爱,由此构成中国的礼制的起源。礼的起源和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国情所产生的不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农业民族定居的角度,再来看中国人居住的房子。从西周以来,中国文明是从西北的黄土高原的关陇地区,逐渐往东扩展。在黄土高原上,冬天来自西北的凛冽北风,让人们居住的时候把墙筑高,抵挡寒风,这就形成了该地区的一种建筑样式:四面八方围得紧紧的房子,像一座围屋,对外基本不开窗,也尽量不开门;对内则开窗开门,在这个内部的圈子里形成自己的聚居形态。这造成了中国文化另一个特点,对外封闭,对内开放。

这种建筑样式后来发展为四合院。四合院两侧的厢房一间住着一家人,比较拥挤。天一亮,孩子就想冲到外面,外面则是天井,好几家的人同一个姓,有着相同的血脉。这么多的亲人聚在一起,既有亲情,也有利益冲突。当利益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那就要协调,就要讲仁,讲互爱。这就形成了家庭内部的协调机制,把这个协调机制慢慢地抽象出来,就成为维持宗族的基本规矩,而后逐渐形成家训。所以,家训的很多内容是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矩,学习与人相处的智慧。

孩子,小时候是不懂得什么规矩的。如果到幼儿园的低年级去观察他们,我们会觉得他们非常可爱,见到喜欢的东西上去就抢,被抢的孩子不让,回来争夺,两个人打了起来,被抢的孩子哭了,抢到东西的笑了,这就是小孩子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处世规则。对于这样的小孩子,大人需要去引导他们,要跟小孩子讲,你喜欢的东西,要问对方的意见,不能动手就抢,两个人要好好商量。玩具的数量不够时,他先玩,你后玩,大家互让。小孩子慢慢就懂得规矩了,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等到懂规矩以后,有礼貌的小孩子就会得到大家的喜爱。一个小孩子长大之后,如果还不懂得谦让,那是谁的过错呢?古代家训讲,“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们从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教养,以及懂不懂得教育子女。

家训的智慧是从以往众多的经验教训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规矩要教,每个孩子需要有一个后天的培育。这不仅只是读书,实际上,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从他睁开眼睛开始,他就在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就在模仿,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怎样去引导孩子。 Qw1brKUi36jiY3w43LrghwOP30hrTtNzth8+Im2inM2dwTvIFOvbnEeMRaFTWa4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